您的位置:首页 >校园新闻网>媒体关注>详细内容

《瞭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国家部署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0-16 20:46:21 浏览次数: 【字体:
       《瞭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国家部署 
 
       
    近期,中央提出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进一步健全培养体系,完善评价使用制度,强化激励保障措施,培养造就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建设。
  中国对于高技能人才的渴求,源自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从制造业大国跨入制造业强国的本质要求。2003年中国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高技能人才”概念,明确其属于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发布,提出了高技能人才未来十年发展的“硬”目标——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2011年5月,作为纲要的配套规划,中组部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联合下发《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我国第一个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是指导今后十年相关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对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的采访中了解到,作为纲要中已经明确的国家十二项重大人才工程之一,《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已经印发。这标志着我国国家层面对于高技能人才建设的目标、举措、载体、投入均已明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历史车轮,正隆隆前行。
 
  “技能人才只能自己培养”
 
  “科学设计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可以从海外引进,但适合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只能我们自己培养”,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巡视员何文芳对本刊记者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大量技术精湛、门类齐全的高技能人才。
  在科技成果物化为新产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还必须有技术工人的参与,特别是具有高超技能、精湛技艺和绝招绝技的高技能人才,他们往往发挥着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难以替代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先进设备的安装调试,依照图纸和工艺进行新产品生产,更体现在生产技术难题的解决、生产工艺的设计上。”上海市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沈荣华研究员,是深度参与2010年人才纲要编制起草的两位驻会专家之一。他说:“比如中国汽车工业引进了大批国外先进生产线,一些车型也是与欧洲同步上市,但是与国外汽车厂家生产的汽车在质量上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关键原因就在于技术工人的技术、技能水平存在着差距。”
  目前,我国国家职业资格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五级,分别为:国家职业资格五级(初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高级技师)。“对照发达国家的做法,当前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培养体系不健全、保障激励机制不完善、政府投入不足和社会氛围有待改善等几个方面。”何文芳这样认为。
  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1.12亿人,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不足13%,高技能人才2863万人,技师、高级技师仅占技能劳动者的5%。据预测,到2015年和2020年,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分别比2009年增加约540万人和990万人,其中还不包含现有的存量缺口440万人。在结构方面,高技能人才分布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民企和中小企业少,传统机加工类工种多,新型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少;有40%以上的技师、高级技师年龄超过46岁,人才断档问题比较突出,年轻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中,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有待加强,政府的相关公共资源建设不足。“有的企业每年耗费大量财力送管理人员学MBA,送工程技术人员去高校拿文凭,却不愿在技术工人培训上多投入。这是一种短视心态”,何文芳说。此外,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总体偏低,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影响了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在政府投入方面,除部分省市外,大多数地区高技能人才工作缺乏长期、稳定、充足的经费支持,难以确保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需要”。何文芳说。
 
  急需紧缺人才
 
  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主要包括技师培训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等三个工作项目,并首次确立了中央财政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补贴机制。
  按照这一计划的要求,为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我国将加快培养一批具有精湛技艺和掌握新知识、新工艺的技师和高级技师。从2011年至2020年,全国将新培养350万名技师、100万名高级技师,使技师和高级技师总量达到1000万人。其中,国家重点支持50万名(每年5万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行业和领域的高级技师培训。
  沈荣华说,目前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金融财会、国际商务、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等经济重点领域,这些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高技能人才都是到2020年的急需紧缺人才。“当前,还要特别重视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发展。”沈荣华说,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低于与我国发展阶段大体相当国家50%左右的水平。可以说,服务业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伴随我国服务业的大发展,与此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已刻不容缓。
  “此外,各地还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确定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何文芳说。
  “对急需紧缺人才的重点培养,要把握一个关键,即遵循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创新培养模式。概括起来,就是三个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习与工作结合,做人与做事结合。特别是要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精湛技艺和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沈荣华表示。
 
    培训基地精细化
 
  近年来,在高技能人才需求驱动下,全国各地依托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中高等职业院校和大型骨干企业的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已如雨后春笋般兴建起来。2008年,人社部就已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名单。
  在何文芳看来,纳入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后的培训基地建设,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主要围绕十大振兴产业、新兴战略性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行业领域,依托具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的职业培训机构和城市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开展高技能人才研修提升培训、高技能人才评价、职业技能竞赛、高技能人才课程研发、高技能人才成果交流等活动。
  “关于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已经明确了资金投入额度”,何文芳说,从2011年到2020年,我国将建设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基本形成覆盖重点产业和中心城市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网络。其中,到2015年即“十二五”末,国家重点支持400个培训基地的建设。
  “国家层面针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财政投入非常难得。‘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这主要是起到示范、引领、带动的作用,激发地方的积极性”。何文芳说,“此次国家重点支持的培训基地不是大兴土木重新建设,而是在各地现有的培训基地中,严格筛选产生,旨在提升这些培训基地的质量和实效,对每一笔钱的使用途径都制定了精细的管理规定,确保钱用在刀刃上。”
 
  绝技大师代际传承
 
  在企业生产的第一线,活跃着一批身怀绝技绝活的大师级高技能人才。比如中国一汽的王洪军,能在十几分钟内完成毁损车辆钣金修复,不留痕迹;中石化的代旭升,采油绝技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过亿元;平高集团的张全民,凭着数控机床的高超车工技艺,使产品合格率达到99.9%。“这样的绝技大师在数十年孜孜以求的生产劳动中练就了精湛的绝活,带徒弟、写专著,属于专家型人才,在企业中被工人像‘神’一样崇拜着”,何文芳说,“这些绝技大师的价值实现和代际传承,也是我们长期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纲要中要求,“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在现实中,高技能人才的激励保障机制、高技能人才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使用机制,正在不断探索完善中。在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中,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被何文芳认为“最有特色”。该项目旨在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各级政府、行业、企业选拔生产、服务一线的优秀高技能人才,依托所在单位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等活动。
  到2020年底,国家将重点支持1000个左右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基本形成覆盖重点行业、特色行业的技能传承与推广网络。“把工作室设在企业一线,最能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特别是尊重劳动的精髓,让极为珍贵的技能大师得到自身价值的充分体现”,何文芳说。
 
  职业发展有前景
 
  新中国成立后,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当时借鉴前苏联经验,我国将工人技术等级和工资等级实行全国统一的八级工制。技术精湛的“大工匠”曾经是那个时代的骄傲,“八级工”不仅工资高,而且受到社会尊敬,从而带动一大批年轻人钻研技术,形成源源不断的后继队伍。
  在新时期新阶段,纲要提出,要“完善国家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这是根据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是加强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现在问题是要抓落实”。沈荣华解析道。
  沈荣华说,要彻底改变企业重管理型、研究型人才,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错位现象。要像尊重高级专家那样尊重高技能人才,像重视高级专家培养那样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像关心高级专家的成长那样关心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将高技能人才开发纳入企业人才建设总体规划,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等机制,学习发达国家为高技能人才提供较好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此外,当前十分有必要制定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的贯通办法,使高技能人才可以继续向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者,甚至党政领导干部等不同的方向发展。”沈荣华说。这一“贯通办法”,被何文芳视为高技能人才发展的“立交桥”,可以拓展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使更多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
  近年来,在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获奖者中,已经出现了一线技术工人的身影。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技能竞赛活动,也促使更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从默默无闻的工矿厂房走向了社会前台,赢得社会尊重,得到物质奖励。
  “对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崇高荣誉并实行重奖。比如对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全国技术能手,应考虑参照高层次人才有关政策给予相关待遇。同时,重视提高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加大在其中评选劳模、选拔推荐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力度。”沈荣华说。
  “我们在德国考察时了解到,七八成的中学生毕业后选择参加职业技能学习,男孩子们以能够操作大型机械车床而自豪。反观我国的民众教育观念、唯‘高考’是从的普遍现象,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发展的社会氛围亟待改善。”何文芳说。□
 
  高技能人才培养在国外
 
  许多发达国家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层次结构,以及培养体系、政策法制环境、政府投入和社会氛围等方面,均有一些较成熟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其一,制定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在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法,规定了职业教育的定义、使用范围、培训合同和报酬、福利保障等权利和义务,也规定了国家机构和经济部门对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作用。《企业组织法》则规定企业职工委员会必须协助企业完善技术工人的培训和保护工作,《青年劳动保护法》规定企业有义务在学徒培训期间为其提供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机会。德国职业教育属于国家免费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国8200万人口,有各类职业学校9727所,在校生高达260多万人。
  其二,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较大。2001年,欧盟国家公共教育和培训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平均为5.1%。比利时专门建立公共资金,鼓励企业和技能人才个人参加培训,政府促进独立培训机构的设立,而这些培训实训基地可以为包括自我雇用的从业者在内的各种劳动者提供培训,并给予金额不等的津贴和补助。丹麦法律规定,年满25岁的丹麦公民,无论在职或失业,都有权享有最长可达52周的有偿脱产职业教育,而这些法定培训大部分由政府付费或提供各种财政支持。
  其三,构建职业资格和学历互相沟通的渠道。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建立了职业资格证书和普通教育证书等值等效的制度,其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学院教育文凭在地位上有对等关系。如英国职业资格证书NVQ4级大体相当于学士学位,5级大体相当于硕士学位,同时可以互相转换。获得职业资格证书NVQ3的技工可以申请进入大学学习学士学位课程。
  在德国,普通技工一旦晋升至高级技工,便有权利作为法人独立经营企业,开店办厂。一些政治家、企业家就是从技术工人开始谋职并成功拓展了事业。这些人有较高的政治和社会地位,生活富裕,因此技工职业在德国声誉很好。
  其四,高技能人才薪酬福利水平较高。挪威技术工人平均工资水平全国最高,2004年时为21.69美元/小时。德国技工的月平均工资超过德国人的平均工资水平,目前攀升至2500欧元以上。技工在企业工作几年后可以通过考试晋升为高级技工,其工资增加幅度更为显著。(资料整理:杨琳)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杨琳2011年10月16日 09:21:06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打印正文】

相关信息